近年来,随着小家电市场的蓬勃发展,电热保温壶因其便捷性和节能特性受到全球消费者的青睐。然而,近期巴西国家计量、标准化与工业质量协会(INMETRO)对进口电热保温壶的认证测试中,保温效率检测方法被指与巴西本土标准存在显著差异,引发行业争议。
INMETRO作为巴西官方认证机构,其测试结果直接影响产品能否进入巴西市场。根据现行认证流程,电热保温壶需在额定电压下将水加热至沸点后,静置24小时测试水温下降幅度,以评估保温性能。但巴西国家标准NBR 15846-2017明确规定,测试环境温度应控制在23±2℃,且需模拟实际使用场景(如多次开合壶盖)。而INMETRO实验室在实际操作中仅采用恒温环境单次测试,未考虑用户日常使用中的热量散失变量。
专业测试数据显示,同一款电热保温壶在INMETRO测试中保温效率达82%,而在巴西标准测试条件下仅为68%。这种差异导致部分通过认证的产品在实际使用中表现未达消费者预期。圣保罗大学家电实验室的对比研究进一步证实,当加入每日10次开盖模拟测试时,保温效率平均下降21个百分点。
行业专家指出,测试方法差异主要源于三方面:一是INMETRO沿用国际电工委员会(IEC)通用标准,未充分考虑热带气候对保温性能的影响;二是测试成本控制导致简化流程;三是现行标准未强制要求标注"实验室条件与真实使用差异"的警示说明。巴西消费者保护协会已收到37起相关投诉,涉及多个知名品牌。
对此,巴西工业发展部表示将于2024年启动标准修订程序,拟新增动态测试模块,要求企业同时提供实验室数据和实际使用能效比。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建议出口企业提前进行双标准测试,并在产品说明中明确标注测试条件差异。
此次事件暴露出国际认证本土化适配的重要性。随着绿色消费理念普及,消费者对能效标识的信任度直接影响购买决策。企业需在标准合规与用户体验间寻求平衡,而认证机构则应建立更透明的测试公示制度。未来电热保温壶的技术迭代方向,或将聚焦于提升真实场景下的热效率稳定性,而非单纯追求实验室数据优化。
(全文约9000字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