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主页 > 认证资讯 > 认证知识

智能手表CE认证:EN 62368-1 & EN 301489-17 RF/EMC测试

发布时间:2025-05-07人气:

随着可穿戴设备市场的蓬勃发展,智能手表作为核心产品之一,其出口欧盟必须通过严格的CE认证。本文将深入剖析智能手表CE认证中两大关键标准——EN 62368-1安全规范与EN 301489-17 RF/EMC测试要求,为制造商提供全面的技术指导。

EN 62368-1作为音视频与ICT设备安全新标准,已全面取代传统的EN 60950-1和EN 60065。该标准采用基于危险源的工程理念(Hazard-Based Engineering),重点关注三类能量源:电击、着火和机械伤害。对于智能手表而言,测试重点包括:锂电池系统安全评估(过充/过放/短路防护)、充电接口绝缘性能、发热部件温升限制(不超过材料耐温值)以及防水结构评估(至少IP67等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采用无线充电技术的产品需额外满足线圈发热与电磁场暴露限制。

EN 301489-17则是专门针对宽带数据传输设备的电磁兼容要求,与射频标准EN 300328共同构成智能手表无线合规的双重保障。该标准包含两大核心测试模块:电磁干扰(EMI)测试要求设备在30MHz-6GHz频段内的传导骚扰和辐射骚扰不超过限值;抗干扰(EMS)测试则模拟静电放电(接触放电需达±8kV)、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80MHz-2GHz频段10V/m场强)以及工频磁场干扰等场景。测试时需特别关注:蓝牙/WIFI共存的信道管理策略、SAR值需低于2.0W/kg的限值,以及低功耗模式下突发传输的时域特性。

实际认证过程中常见的技术难点包括:金属表壳导致的射频性能劣化(需优化天线布局)、高集成度带来的散热设计挑战(建议采用石墨烯散热片),以及多协议共存引起的频谱干扰(推荐使用自适应跳频算法)。某品牌智能手表案例显示,其首次测试因充电时表面温升超标(达48℃)被判定不合格,后通过改进充电IC的温控算法将温度控制在42℃以内。

建议企业在研发阶段就建立合规性设计(Design for Compliance)流程,重点关注:PCB布局阶段预留足够的EMC滤波电路、选择已通过CE认证的无线模块(如Nordic nRF系列)、预扫描测试(Pre-scan)识别关键干扰频点。同时要注意EN 62368-1:2023新版已增加对纽扣电池仓的防误吞设计要求和更严格的绝缘材料阻燃等级。

完成测试后需编制完整的技术文档(TCF),包括:电路原理图、BOM清单、风险评估报告、测试报告以及符合性声明(DoC)。典型认证周期为6-8周,费用约2-3万欧元,含首次工厂审查(FAC)费用。值得注意的是,英国脱欧后需单独申请UKCA认证,但技术标准仍与CE保持同步更新。

通过系统理解这两大标准的技术内涵,制造商不仅能高效通过认证,更能从根本上提升产品可靠性和市场竞争力。未来随着欧盟新无线电设备指令(RED 2.0)的实施,智能手表的认证要求将更趋严格,建议企业持续关注EN 303 345等新兴标准的动态发展。

推荐资讯

15099944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