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主页 > 认证资讯 > 认证知识

中国能效标识管理:空调产品ERP检测常见失败点

发布时间:2025-05-06人气:

随着中国“双碳”目标的推进,能效标识管理制度成为家电行业节能监管的重要抓手。作为耗能大户的空调产品,其ERP(能源相关产品)检测合格率直接影响市场准入资格。本文基于近年检测数据,系统梳理空调产品在能效标识认证过程中高频出现的失败案例,为生产企业提供技术参考。

一、能效等级虚标问题

2023年国家抽检数据显示,12.7%的不合格空调存在能效等级虚标现象。主要表现为:

1. 标称能效比(EER)与实际测试值偏差超过5%,部分企业采用“实验室特供机”送检;

2. 制冷季节能效比(SEER)计算时未按GB 21455标准采用标准工况;

3. 变频空调在中间制冷量测试点能效不达标,却以最佳工况值作为标称值。

二、关键部件一致性缺陷

压缩机、换热器等核心部件的参数偏离备案资料是常见失败原因:

- 某品牌1.5匹机型因实际使用劣质铝箔换热器,导致制冷量衰减8.3%;

- 直流电机效率未达GB 30253要求,影响APF(全年性能系数)计算结果;

- 电子膨胀阀控制逻辑与申报技术文件不符,部分负荷下能效下降明显。

三、检测工况执行偏差

实验室常见操作失误包括:

1. 未严格维持GB/T 7725规定的测试环境(干球温度35±0.5℃,湿球温度24±0.5℃);

2. 风量测试时未考虑风道系统阻力,实测风量较标称值低15%以上;

3. 待机功率测试未彻底关闭显示面板背光,导致功耗超标2-3倍。

四、标识标注规范性缺陷

2022年市场监管总局通报的典型案例显示:

- 37%的不合格产品未按要求标注标准编号;

- 二维码链接信息与备案数据库不一致;

- 部分企业混淆旧版GB 21455-2013与新版2020标准要求。

五、软件算法优化陷阱

智能空调的能效作弊新趋势值得警惕:

1. 检测模式下自动切换超频运行;

2. 通过WiFi模块远程篡改运行参数;

3. 利用温度采样延迟人为美化能效数据。

应对建议:

1. 建立从设计到生产的全流程能效一致性管控体系;

2. 定期开展GB 21455-2020标准内训;

3. 引入第三方预检测机制,避免正式检测时的系统性失误;

4. 关注欧盟ERP法规与国内标准的差异点,特别是待机功耗的测量方法。

当前,能效标识管理已进入“大数据监管”阶段,企业应当认识到:能效达标不仅是技术门槛,更是绿色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通过深度分析这些典型失败案例,有助于行业从被动合规转向主动提质,共同推进空调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推荐资讯

15099944087